阅读历史 |

后记(1 / 2)

加入书签

嗨,大家好,我是leil。

思考了许久,还是决定加上最后这一回的补充内容,作为这个故事正式的结束。

或许会是一篇有一点点严肃、有一点点长、有一点点嘮叨的文章,不过,若你们感兴趣,愿意读完它的话,我会非常感谢的。

很好奇大家对于泛自闭光谱障碍(光谱内包含亚斯伯格)的印象是什么呢?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那是小孩子才有的状况,长大就会改善;有些人或许会觉得,那都是一些高智商的怪人天才;有些人或许会觉得,那是一群极度需要他人照顾、帮助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的人……

其实这些印象,并非全然正确,更多的是因为主流媒体的影剧或小说作品,时常使用相应的刻板印象设定(并且容易放大呈现那些印象)而导致。

实际上,光谱者不是只有早期常见的小男孩,也不只有发生在小孩子身上。也许有些人的障碍与特质会因为长年的练习而变得可以在外人面前隐藏起来(所谓的社交迷彩askg),这也不代表它们就会从此消失、不代表他们会就此痊癒。

光谱的障碍与特质,是跟着我们一辈子的。

有些想要善待光谱族群的人或许会说:「不要让它框限了自己」、「光谱不是你的一切」,或者「噢,可是你看起来很『正常』」。这些对于一般人而言或许是好意安慰甚至称讚的话语,但对于长期因特质与障碍受到排斥的光谱者而言,却可能更让他们确立「如果我们以自身真实、『不正常』的样貌示人,便不会被喜爱」的猜测。

人们相对容易与「外观明显能看出障碍」的人共鸣、给予理解和倾听;但对于「隐形障碍」,却很容易直接将对方当作奇怪、难搞、讨人厌的人,敬而远之。

光谱者也不全然都是天才(实际上,合併「学者症候群」的人少之又少,「怪胎天才自闭症」不知为什么,却是世界各地最常用的热门人物设定,这对于那些「普通的、隐形的」泛自闭光谱族群,其实是很大的伤害,或许让人们认定「光谱者要被接纳,必得有某种类似于超能力的特质,好让他们有所贡献、因此被喜爱」),更不是所有光谱者都是「眼神空洞、看起来非常令人担忧、需要许多协助的障碍者」。然而这两个类型人物在所有相关议题的主流影剧和小说作品中,佔了绝大多数的位置。

女性在拥有光谱者人物的作品中,更加地少见(当然近年有慢慢看到了类似的女性人物出现)。

现实生活中,多数光谱女性更容易因为社会对她们的既定想法和约束(性格较温和内向、较擅长隐忍、较懂得社交等),而导致那些实际上需要专业协助的女性被雷达忽略。

许多光谱女性,都是等到二三十岁,甚至很多是四五十岁才被发现有所特质。她们花了好几十年在困惑甚至难受于自己的不一样,却时常因为与典型、男性化的泛自闭症状不符,而被认定「不可能是光谱者」。

这几年,国外的光谱社群,越来越多新的个人倡议者(多数为女性,或是气质比较柔和的男性与非二元性别者),他们都分享了自己在求助到确诊的困难的心路歷程。

专业人士越来越懂得区分出光谱的特质与障碍在女性光谱者的表徵(这也是为什么国外有很多主打「了解女性光谱者」的心理諮商师或精神科医师,因为那的确是与典型表徵不同,而需要特别去认识与探讨的)。

在《向阳书屋》里面,杜日恆除了有比较常见的「对于声音、光线和气味极度敏感」的设定以外,我也加入「需要重量平稳心情」的这点设定,因此有了那一个「开学日放书包」的桥段。

我自己也是到哪里都需要揹着背包才会感到安心的人(而且背包里放了超多东西,不过近一两年稍微有比较能弹性地依照状况捨去背包,只带着小的斜揹包)。除了内容物(紧急药包、雨伞等)让我放心以外,肩膀上有重量这件事也让我安心。

另外,我也让杜日恆拥有一本类似我自己的「珍惜的笔记本」,这也是很多光谱者共同的体验(拥有一本贴满、写满自己喜爱的内容的笔记本在身上,彷彿护身符一样,满载着能让自己快乐的内容)。

丑字的部分也是一个细节,因为肌肉张力和动作不协调的缘故,很多光谱者的字跡都不怎么好看(这点是和一个光谱者朋友聊,才发现的事实,我的字也很丑但我以前都不晓得原因)。

在设计杜日恆这个人物时,其他一些比方像是「非主流的穿衣风格」(她喜欢的很可爱淡粉色系的古着)、「拥有心爱的玩偶而且会带着到处走」(她的小鸭玩偶)、自我刺激行为(sti)如「前后摇晃身体、重复听同一首歌」、「过度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overshare)」、「过度道歉(over-apologize)」等,也都是许多泛自闭光谱者的共同体验。

以上这些,我也在近几年的影剧作品看到,这些用心的细节总让我觉得很感动(同时偷偷推荐《同期的樱》的女主角小樱、《我们的奇蹟》的男主角一辉、《梦鹿情谜》的女主角玛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